15日是中國實現載人航天10周年紀念日,就在中國雄心勃勃推進航天計劃的同時,美國航天局卻因為政府關門而基本上處于停頓狀態。
法新社10月14日報道說,中國政府把耗費巨資的航天工程視為其國際地位上升、技術水平提高的標志,同時這也體現了共產黨改變這個原先貧窮國家命運的成功。
報道說,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為中國在宇宙中留下了痕跡。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進行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自那之后,中國又將多名航天員送上了太空,并且還發射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最近一次的載人飛行是6月份的神舟十號,不僅電視臺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同神舟十號航天員進行了通話。
報道指出,中國今后的宏偉計劃包括實現載人登月,在2013年底發射無人月球車,未來幾年內啟用第四個發射中心,以及在2020年左右建成自己的空間站。而差不多到那個時候,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等共同運營的國際空間站就將退休。
分析人士說,這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巧合,也反映了世界力量平衡的轉變。
悉尼的獨立太空分析人士莫里斯·瓊斯說,10年前楊利偉進入太空“非常明顯地體現了中國技術和工業上的飛快進步,其影響遠遠超越了太空飛行的領域”。
專家說,大多數用于太空探索領域的技術都有軍事上的用途,比如導彈追蹤等。他們還說,中國從航天工程中還獲得了其他一些不那么有形的好處。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國際安全事務教授、中國航天問題專家瓊·約翰遜-弗里茲說:“被視為地區航天領袖所帶來的地區利益真正地轉化成了軍事和經濟聲望。”
報道稱,相比蘇聯和美國的成就,中國還有差距,而且中國離發射永久空間站也還有很多年。不過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的楊利偉說,已經有發展中國家表達了搭載中國飛船進入太空的意愿。
約翰遜-弗里茲說,中國空間站的發射與美國的缺失“將使中國成為事實上的太空領袖”。